第1240期:《湖北大学报》

追忆汪奠基先生


   期次:第1240期   作者:□ 陈道德 徐昇   查看:301   


汪奠基(1900.10.—1979.8.),湖北省鄂州市段店镇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教育学家。汪奠基曾求学于北京大学,后勤工俭学于法国。汪奠基主要从事逻辑学的研究、教学和普及工作,研究领域涉及了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西洋逻辑史和中国逻辑史,是中国逻辑科学诸多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汪奠基,原名三辅,号芟芜、山父,1900年10月9日出生于湖北鄂州市段家店镇永三村。六岁时开始在村里念私塾,由于他聪明伶俐,对古书倒背如流,被乡亲们誉为“神童”。后来汪奠基又到鄂州东路小学和鄂州县立寒溪中学(由西山寺庙改建的新式学堂)就读,学习十分刻苦,成绩非常优秀。

1916年夏天,16岁的汪奠基离开家乡前往北平求学。他先在北京大学理科学生主办的补习班学习了半年,又旁听了分析数学、解析几何以及哲学、文史等课程,后来转为北大正式生,1919年肄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期间,汪奠基还在北大夜校教授算术、英文等课程。据汪先生回忆,蔡元培、刘师培、辜鸿铭、冯祖荀、王仁辅等先生的课使他很受启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对逻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汪奠基与其他爱国学生一起在天安门前集会,为国家主权和民族解放而呐喊。

1920年,汪奠基赴法国勤工俭学,与周恩来同住一楼,先后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等高校学习哲学、高等数学和数理逻辑等课程,取得了法国承认的大学文凭。1924年,汪奠基进入巴黎大学继续深造,获得巴黎大学数学和哲学双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雷诺韦尔是当时法国知名的数理逻辑学家。

1925年5月,汪奠基回国,经蔡元培先生推荐,在北京大学讲授哲学、西方逻辑史和法文等课程,先后任讲师、教授。同时兼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中国大学和北京女师大教授。1926年加入中国哲学会。在这期间,汪奠基出版了《逻辑与数学逻辑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逻辑和数学逻辑论》是汪奠基1924年夏天为巴黎大学研究班写的博士毕业登记论文,回国后他一边讲授逻辑,一边修改这篇论文并将它译成中文。当时数理逻辑还是一门很新的学问,国内懂得数理逻辑的人很少,《逻辑和数学逻辑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和研究数理逻辑的著作。

1927年夏,暨南大学成立,汪奠基奉调到暨南大学任教务长,兼任教育系、数学系、师范专修科主任。1928年初夏,汪奠基离开暨南大学来到湖北武汉,任汉口特别市党务训练所教务长,后又任汉口市党部委员、宣传部长、湖北日报总编、武汉大学筹备委员、武昌中华大学校董兼哲学系主任。由于受到国民党内派系斗争的牵连,1929年4月,汪奠基逃离武汉到上海避难,后来又辗转到香港、沈阳,在东北大学哲学系任教,“九一八”事变前夕回到北平。

“七七”事变后的六年间,汪奠基先后担任桂林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今论衡》主编、西北联合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四川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师范学院代院长,教授逻辑学、哲学等课程。这时的汪奠基已被多所知名大学聘请为当时的最高学术职务“讲座”教授,并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为“部聘教授”,是当时国内知名度极高的学者之一。据汪奠基当时的学生回忆,汪奠基的课很受学生们欢迎,上课时不仅教室里座无虚席,而且窗户、门前也都站满了学生。1944年11月,汪奠基受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转任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院长。他根据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对内积极构建大学精神和理念,大刀阔斧地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和各项改革;对外广泛延揽人才,聘请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来国师任教。在他的治理下,短短的三年内,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从复校走向了发展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湖北省乃至全国都很有影响的大学。1947年夏,汪奠基辞去了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院长一职,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后又调回北平,任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兼任中国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直至北平解放。这期间,汪奠基出版了《理则学(逻辑学)》(1939年),编著了《中国政治哲学史》。

1952年,汪奠基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班学习一年。高校调整后,汪奠基复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会主席、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逻辑组副组长、逻辑研究室顾问等职务。

1979年8月16日,汪奠基病逝于北京,享年79岁。汪奠基先生一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在十几所高等院校开设过20多门课程,出版或发表了20多种\(篇\论著,涉及哲学、逻辑学、科学方法、数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许多领域,可以说他将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学术事业和教育事业。作为学者,汪奠基先生的生活虽然平淡但不失情趣,他是一位儒雅士绅,据他的长孙回忆说,他走路时手拄的拐杖先水平地抛出,然后再垂直地落地,活脱脱的一位绅士。他酷爱中国古典艺术且在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的丹青作品往往融合绘画、诗词、书法、篆刻于一身。正如刘培育先生所说:“科学的与艺术的,抽象的与形象的,相会在汪奠基先生的身上,融会在他心中,成就了这位有着重要贡献的著名学者。”

汪奠基十分讲求治学之道,强调要有正确的学术方法。在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任院长时,汪奠基曾说“君子之学,首事物本末之知,次问学先后之辩,德用兼立,学思并重”“思辨之法有六义:一曰绪统,二曰分析,三曰明同,四曰别异,五曰存有,六曰空无。思能大乎绪统,则学有所本;辩能精乎分析,则穷理精致。”他还一向重视科学的思维方法,把对科学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研究放在突出位置,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并十分注意考察研究对象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探求对象发展的必然趋势。

汪奠基先生在论文写作和著作编写过程中,认真细致,追求完美,从不落笔就投稿,而是要经过多次修改。他愿意倾听同行对其学术观点的评议,不怕接受批评和否定自己,不固执己见,面对早年的著作,他曾叹息道“年年过去空空了,处处翻来句句非。”但他也不随波逐流,只要认为对的他就坚持,面对有人建议他改掉自己对中国逻辑史研究对象的定义时,他毅然写下“尚有名书降未得,穿言龙悖术难焚”的诗句。

作为早期归国的留学生,汪奠基始终胸怀教育救国、学成报国的抱负。他相信只有科学才能救国,只有“师夷长技”才能强国。于是学成归来之时,他毅然投身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事业。

在担任国立湖北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院长期间,汪奠基严于律己,爱戴师生,勉励学生笃志力行、全面发展。他把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内容,教育师生德用兼立、为学与做人并重,培养道德乐群的精神,每年师范生入学时都在他的领誓下宣读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誓言。他给学院院训的题词是:“科学理知的训练,道德乐群的精神,师范教学的专业,笃行服务的人生”,其谆谆教诲的师表师道至今仍留在国师校友心中。特别是他还亲自改定校歌歌词:“荆楚地阔,大别山青;浩浩江汉,海纳不盈。学惟际此,养性存诚;念哉教育,师范前旌。日思日睿,笃志笃行;有文有史,正学正名。实科分系,教学研并;和同音乐,玉振金声。会观典礼,溥博贯精;我湖北师院兮,成均之英;国家下代师傅兮,民族干桢。吾侪不骄不傲不矜,斯天下莫于争。”当年此歌音震五峰山峦,凝聚了无数有志青年,更唱出了汪奠基的办学理念和奋斗目标,即:推行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办学主张,强调涵养品德修养。教师要念念不忘教书育人的责任,为人师表,教学和科研并重,做到集成体系、博学与专精兼备;学校要谋求大发展,成为大学中的佼佼者;全院师生要成为培育下一代的楷模和民族的脊梁。其中“日思日睿,笃志笃行”今天已成为湖北大学的校训,它激励学子每天孜孜不倦地学习,并勤于思考,才能融会贯通,博大精深;立定志向,始终如一地去追求,并切实地实践,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如今在湖北大学的正门,被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日思日睿,笃志笃行”八个大字熠熠生辉,充分昭示着汪奠基的办学业绩和教育理念必将载入史册,并永远为后人铭记。

(作者:陈道德系哲学学院老协分会,教授;徐昇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