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0期:《湖北大学报》
湖北大学:第1240期:《湖北大学报》
  • 追忆汪奠基先生

    摘要:汪奠基(1900.10.—1979.8.),湖北省鄂州市段店镇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教育学家。汪奠基曾求学于北京大学,后勤工俭学于法国。汪奠基主要从事逻辑学的研究、教学和普及工作,研究领域涉及了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西洋逻辑史和中国逻辑史,是中国逻辑科学诸多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汪奠基,原名三辅,号芟芜、山父,1900年10月9日出生于湖北鄂州市段家店镇永三村。六岁时开始在村里念私塾,由于他聪明伶俐,对古书倒背如流,被乡亲们誉为“神童”。后来汪奠基又到鄂州东路小学和鄂州县立寒溪中学(由西山寺庙改建的新式学堂)就读,学习十分刻苦,成绩非常优秀。1916年夏天,16岁的汪奠基离开家乡前往北平求学。他先在北京大学理科学生主办的补习班学习了半年,又旁听了分析数学、解析几何以及哲学、文史等课程,后来转为北大正式生,1919年肄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期间,汪奠基还在北大夜校教授算术、英文等课程。据汪先生回忆,蔡元培、刘师培、辜鸿铭、冯祖荀、王仁辅等先生的课使他很受启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对逻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汪奠基与其他爱国学生一起在天安门前集会,为国家主权和民族解放而呐喊。1920年,汪奠基赴法国勤工俭学,与周恩来同住一楼,先后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等高校学习哲学、高等数学和数理逻辑等课程,取得了法国承认的大学文凭。1924年,汪奠基进入巴黎大学继续深造,获得巴黎大学数学和哲学双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雷诺韦尔是当时法国知名的数理逻辑学家。1925年5月,汪奠基回国,经蔡元培先生推荐,在北京大学讲授哲学、西方逻辑史和法文等课程,先后任讲师、教授。同时兼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中国大学和北京女师大教授。1926年加入中国哲学会。在这期间,汪奠基出版了《逻辑与数学逻辑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逻辑和数学逻辑论》是汪奠基1924年夏天为巴黎大学研究班写的博士毕业登记论文,回国后他一边讲授逻辑,一边修改这篇论文并将它译成中文。当时数理逻辑还是一门很新的学问,国内懂得数理逻辑的人很少,《逻辑和数学逻辑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和研究数理逻辑的著作。1927年夏,暨南大学成立,汪奠基奉调到暨南大学任教务长,兼任教育系、数学系、师范专修科主任。1928年初夏,汪奠基离开暨南大学来到湖北武汉,任汉口特别市党务训练所教务长,后又任汉口市党部委员、宣传部长、湖北日报总编、武汉大学筹备委员、武昌中华大学校董兼哲学系主任。由于受到国民党内派系斗争的牵连,1929年4月,汪奠基逃离武汉到上海避难,后来又辗转到香港、沈阳,在东北大学哲学系任教,“九一八”事变前夕回到北平。“七七”事变后的六年间,汪奠基先后担任桂林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今论衡》主编、西北联合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四川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师范学院代院长,教授逻辑学、哲学等课程。这时的汪奠基已被多所知名大学聘请为当时的最高学术职务“讲座”教授,并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为“部聘教授”,是当时国内知名度极高的学者之一。据汪奠基当时的学生回忆,汪奠基的课很受学生们欢迎,上课时不仅教室里座无虚席,而且窗户、门前也都站满了学生。1944年11月,汪奠基受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转任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院长。他根据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对内积极构建大学精神和理念,大刀阔斧地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和各项改革;对外广泛延揽人才,聘请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来国师任教。在他的治理下,短短的三年内,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从复校走向了发展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湖北省乃至全国都很有影响的大学。1947年夏,汪奠基辞去了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院长一职,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后又调回北平,任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兼任中国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直至北平解放。这期间,汪奠基出版了《理则学(逻辑学)》(1939年),编著了《中国政治哲学史》。1952年,汪奠基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班学习一年。高校调整后,汪奠基复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会主席、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逻辑组副组长、逻辑研究室顾问等职务。1979年8月16日,汪奠基病逝于北京,享年79岁。汪奠基先生一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在十几所高等院校开设过20多门课程,出版或发表了20多种\(篇\论著,涉及哲学、逻辑学、科学方法、数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许多领域,可以说他将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学术事业和教育事业。作为学者,汪奠基先生的生活虽然平淡但不失情趣,他是一位儒雅士绅,据他的长孙回忆说,他走路时手拄的拐杖先水平地抛出,然后再垂直地落地,活脱脱的一位绅士。他酷爱中国古典艺术且在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的丹青作品往往融合绘画、诗词、书法、篆刻于一身。正如刘培育先生所说:“科学的与艺术的,抽象的与形象的,相会在汪奠基先生的身上,融会在他心中,成就了这位有着重要贡献的著名学者。”汪奠基十分讲求治学之道,强调要有正确的学术方法。在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任院长时,汪奠基曾说“君子之学,首事物本末之知,次问学先后之辩,德用兼立,学思并重”“思辨之法有六义:一曰绪统,二曰分析,三曰明同,四曰别异,五曰存有,六曰空无。思能大乎绪统,则学有所本;辩能精乎分析,则穷理精致。”他还一向重视科学的思维方法,把对科学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研究放在突出位置,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并十分注意考察研究对象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探求对象发展的必然趋势。汪奠基先生在论文写作和著作编写过程中,认真细致,追求完美,从不落笔就投稿,而是要经过多次修改。他愿意倾听同行对其学术观点的评议,不怕接受批评和否定自己,不固执己见,面对早年的著作,他曾叹息道“年年过去空空了,处处翻来句句非。”但他也不随波逐流,只要认为对的他就坚持,面对有人建议他改掉自己对中国逻辑史研究对象的定义时,他毅然写下“尚有名书降未得,穿言龙悖术难焚”的诗句。作为早期归国的留学生,汪奠基始终胸怀教育救国、学成报国的抱负。他相信只有科学才能救国,只有“师夷长技”才能强国。于是学成归来之时,他毅然投身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事业。在担任国立湖北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院长期间,汪奠基严于律己,爱戴师生,勉励学生笃志力行、全面发展。他把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内容,教育师生德用兼立、为学与做人并重,培养道德乐群的精神,每年师范生入学时都在他的领誓下宣读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誓言。他给学院院训的题词是:“科学理知的训练,道德乐群的精神,师范教学的专业,笃行服务的人生”,其谆谆教诲的师表师道至今仍留在国师校友心中。特别是他还亲自改定校歌歌词:“荆楚地阔,大别山青;浩浩江汉,海纳不盈。学惟际此,养性存诚;念哉教育,师范前旌。日思日睿,笃志笃行;有文有史,正学正名。实科分系,教学研并;和同音乐,玉振金声。会观典礼,溥博贯精;我湖北师院兮,成均之英;国家下代师傅兮,民族干桢。吾侪不骄不傲不矜,斯天下莫于争。”当年此歌音震五峰山峦,凝聚了无数有志青年,更唱出了汪奠基的办学理念和奋斗目标,即:推行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办学主张,强调涵养品德修养。教师要念念不忘教书育人的责任,为人师表,教学和科研并重,做到集成体系、博学与专精兼备;学校要谋求大发展,成为大学中的佼佼者;全院师生要成为培育下一代的楷模和民族的脊梁。其中“日思日睿,笃志笃行”今天已成为湖北大学的校训,它激励学子每天孜孜不倦地学习,并勤于思考,才能融会贯通,博大精深;立定志向,始终如一地去追求,并切实地实践,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如今在湖北大学的正门,被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日思日睿,笃志笃行”八个大字熠熠生辉,充分昭示着汪奠基的办学业绩和教育理念必将载入史册,并永远为后人铭记。(作者:陈道德系哲学学院老协分会,教授;徐昇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

  • 湖大光影

    摘要:1941年秋,正值抗战艰难时期,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建立临时省会。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陈诚先生和省教育厅厅长张伯谨先生决定复办湖北省立教育学院。

  • #湖大我想对你说#

    摘要: 我的外公李伯刚于1958年任武汉师范学院时期校长,见证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湖大。我于1993年考入湖北大学就读国际贸易专业,目睹了改革开放时期的湖大。今年恰逢建党百年,迎来了湖大90岁生日,在此衷心祝愿亲爱的母校永葆青春,桃李满天下!——丽莎 武昌宝积庵,那是信封上印的地址。学院路11号,那是邮局认可的地址。电话总机:611903,那是电信局分配的地址。可是啊!青春正激昂,才是湖大人心中永恒的地址。祝母校九秩华诞生日快乐!——朱自芳 1980年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数学系教师试制成功DJS-130小型电子计算机。这是学校历史上的第一台计算机,成功地用于科研与教学。我当年在数学系留校工作后曾参与试制这台计算机的科研项目。那时的数学系“计算数学”教研室(实验室)经过40年的发展壮大,已成为现在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贾洪卫 手机输入法记得你,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湖北大学。——一只鱼 70周年的晚会我还记忆犹新,20年了,弹指一挥间啊。惟愿母校越办越好!等我回来看你!——周艳 2009年就读本科,2013年保研,在湖大的七年,是充实而幸福的七年,祝福湖大越来越好!——永不言弃 初中老师都是湖大毕业的,舅舅也是湖大毕业,未来我也会在这里毕业,太开心可以给湖大庆生!——cynic 在湖大86岁生日时,女儿入校读本科;90岁生日时,女儿到西部支教;百岁生日时,女儿必将成为国之栋材!祝福女儿的明天更美好!祝福湖大的明天更辉煌!——享受自然 2008级骨灰级学姐,因为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孟菲斯孔子学院一年,所以一共在湖大待了八年……大学生涯都是你,我湖。爱人也是在我湖遇见,蟹蟹我湖,生命中都是你,我湖。——茜 2016年,母校85周年校庆,学校发放中午免费用餐券。当天我在校外考驾照科目三,室友帮我领回的校庆用餐券,在问到是否帮我用券领饭时,我回绝了他。少了一顿饭,却多了一张票,一份纪念。而后两年,这张票一直被我藏在书柜的书里,18年毕业,我将它放入藏有与湖大相关记忆的小箱子中,一并带回了大理。——赵润民 2010级老学长前来报到,10年前经历过80年校庆,太极拳方队表演者之一,祝我湖90岁生日快乐——鸿鹄'SGoal 毕业两年,在刚毕业就遇到了疫情,虽然在孝感工作,但是一直不能回去,一直想再回去吃一吃后街的烤肉饭,尝一尝风华园的星球美食。今年五一有幸回了武汉,在学校对面住了两晚,很想进去看一看,看看沙湖,看看物电楼,看看篮球场,看看图书馆!希望下一次回武汉,我一定能去学校里,看看我最怀念的母校!生日快乐!——H 2011年入校,正值80周年校庆,2015年硕士入学,2018年毕业,现在已经工作三年,在湖大找到了妻子,弟弟也在备考湖大研究生。——WEICHIANG 女儿今年第一年上大学就遇到了湖大90年校庆,真是太幸运了!湖大,生日快乐!——镇东风 入校第一年就是90周年庆,命中注定。——奶酪狙击手

  • 《五峰山之恋》撷英

    摘要:《五峰山之恋——国立湖北师范学院资讯初稿》(方辉盛、文有仁主编)为抗战期间由武昌宝积庵迁校恩施五峰山时期,湖北大学前身“国立湖北师范学院”的“国师校友”集体撰写的回忆录。刊布老照片二十余帧,署名作者数十人,收录诗文百余篇,洋洋三十万言。因未能正式付梓,流播有限。但于湖北大学之人文传统,弥足珍贵。特借湖北大学老教授协会\(会同校老年协会\编辑出版《湖大印象》之机,遂从该书中选摘部分文章之部分文字,以为湖北大学过往岁月春踪秋迹之掠影! 在人们的回忆里,五峰山的皑皑白云、亭亭塔影,清江水的粼粼碧波,斑鸠涧的涓涓细流,以及周遭的茶林、桔园鸟语花香,竟是那样甜美、灵修。然而,那又是国难深重、神州陆沉的岁月……在恩施建立了四大学院……在五峰山,就是重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后改为国师)……这里保持着相对平静的环境,一直到抗战胜利。这里实施战时体制下的计划教育,延续湖北省联合中学时期“吃穿住、读书、就业一切由公家管”的办法……特别是对流亡学生而言,学院成了他们的衣食父母、传道授业的宗师。战时物资极度匮乏,大家一样,日常吃的是炸渣玉米,穿的是土布制服、斗笠芒鞋,住的是土墙黑瓦、石板树皮等构筑的房屋。上课一般没有书,靠听讲记笔记。晚自习是青灯黄卷。理化试验课,则要到约20里外的金子坝去上。一群莘莘学子就在这样艰苦原始的条件下奋发图强,接受现代高等教育。如今回忆当时的艰苦,还有说不清的余甘……(方辉盛《弦歌蓬转忆国师》) 陈院长是从西南联大到五峰山来的。他直接带来了北大、清华、南开爱国民主开放的优良传统。每聆陈院长演讲,他总谆谆教导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要大家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以墨家摩顶放踵的精神,适应时艰。谈到外国,他既讲以马克思的唯物论辩证法看问题,也讲以苏格拉底的学习方法学好各门功课,以爱迪生的兴趣和毅力攻克学习难关。我等报以热忱的反响,紧张学习,眼界大开,犹如日行千里,神驰古今中外而未离五峰山半步。他提倡卧薪尝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尝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鼓励大家。(夏风<时>《怀念五峰山 追思陈院长》) 在新生入学典礼的大会上,我们见到了汪奠基院长……他衣着朴素,穿一件布长衫,态度和蔼可亲,不像我们刚考入大学的新生想象中的那样,院领导的面容一定会是很威严的,而他却是一副学识渊博的学者的慈善面目。当时的师范生入学时都要宣誓……我们就是在汪院长的领誓下宣读誓言的。……在恩施时还经常给学生开“数理逻辑”讲座……他讲课时不仅教室里座无虚席,而且窗户、门前都站满了学生,很受学生的欢迎。(姚职仁《深情怀念我们的恩师汪奠基院长》) 恩施高原的学术空气十分稀薄……陈友松博士担任首任专任院长,敦聘名师宿儒到五峰山授课或专题讲演,一心要把学院的研究风气鼓舞起来。当时,史地科的刘先枚、屠炳春、张国光、雷鸣轩、李汉东,国文科的姚海舫、朱翰昆等,商量组织“文史学会(后改称‘东方文史学会’)”商借《武汉日报》版面,出刊《学风会刊》每周一期……先枚等集议,筹划创刊《学风季刊》……它是五峰山唯一的一本学术性季刊。它一若黄钟大吕,响彻云霄,使沉寂的山城空气为之一振。(屠炳春《五峰山学院忆旧》) 我们的专业是理化。物理及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就会加学习的困难,特别是化学,更为突出,如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没有通过集体实验,内容抽象,真叫人难以理解。可学校却没有仪器设备。因此,我们在一年级学习普通化学时,是胡治熙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口讲手写,教学既无演示实验,学生又从不动手自己作实验。更无书本或油印的的学习资料,只是一双眼睛望着黑板,耳听老师的口述,手写能记下的笔记,故感到学无依据,确实难于接受。有的同学形象地说:“化学话学,难于捉摸,研究问题,就凭口说。”由于学生有了反应,在二年级学习分析化学时,代理系主任刘新老师才和金子坝的湖北省立科学馆联系首次试验。有的同学是第一次见到化学仪器,认识了酒精灯、烧杯、试管等简单仪器。(向淦之《回忆“国师”的学风》) 《歌八百壮士》这首沉雄豪迈、坚定激昂的名曲,歌颂了抗日战争初期一个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集体的壮举,联系民族精神和祖国命运,慷慨悲歌振国魂。在那个苦难的年代,它传遍千山万水,成为鼓舞广大安国军民斗志的响亮号角之一……它的作曲者,就是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铜管乐的奠基人之一夏之秋教授……夏老师曾两度在(湖北师范学院)音乐系任教授。夏之秋原名夏汉兴……(抗战之初)诗人桂涛声把他写的《歌八百壮士》歌词送到排练场,请夏汉兴谱曲。夏一看,“中国不会亡,太好了!”歌词中洋溢的爱国热情与自己的心情如出一辙……他说:“这歌词太棒了,我会很快写出来的。”……他连夜把歌词作了调整,谱起曲来……气势磅礴的旋律“像是从心底自然地涌现出来”……“我力图用音符发出整个中华民族的呐喊”,事后他对记者回忆时说。……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首次独唱这首歌,由夏先生弹钢琴伴奏……武汉《大公报》发表社论,认为“中国不会亡,提得好!”……这首歌当时就在《战歌》上发表,广泛传唱。(方辉盛 文有仁《夏之秋与<歌八百壮士>》) 提起《康定情歌》,人们不能不把它同喻宜萱的名字联系起来。是她,第一个把《康定情歌》唱响全国。是她,第一个把《康定情歌》唱到法国和英国,传向全球。(方辉盛 文有仁《记老音乐家喻宜萱》)